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
腳踏實地
古人養生,重在一個「和」字。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曾在《閑情偶記》中說:「心和則百體皆和」。「和」,概括了心理與生理和諧相融的深刻內涵。
健康的身體不離精神與肌體之和、血脈與真氣之和、情緒的平和,以及勞動作務時的舒緩之和。人際的往來能不失謙謙和氣;處己之時,更不失淡淡平和。只有達到在生活中能夠心如止水,便能保障身心的健康。
心如止水是健康的良好狀態。人若是終日處在浮躁、煩躁甚或是暴躁之中,久而久之必然會情緒失調、臟腑失和,生活中難免喜怒哀樂,若要以止水之心作到處事平和,就必須要有開闊的心胸;寬善容人、遇愁不愁、遇怨不怨,以理智駕馭感情,以平和調節心志。近代有一位詩人曾說「思想大洞開,情緒輕鬆愉快」是他活到九十高齡的養生之道。只有如此,才能常保心如止水而使和在其中。
能可高瞻遠矚,亦能可洞見明白,如此,雞毛小事不掛在心懷,身心自能合和平而衡了。這樣,就可以避免因憂鬱而破壞了自體的免疫功能,從而達到血流貫通、真氣舒達、一和百和、身泰壽延。
心如止水可以利於我們固守正道,不為世俗利害所動。白居易在《祭李侍郎文》中說:「浩浩世途,是非同執,齒牙相軋,波瀾四起。分獨何人,心如止水。」能在繁雜的世事中豁然不驚,把養心、安神、怡情、悅性化作涓涓細流淌入心田,我們便可以求得健康生命中的蔥鬱風景,在安然寧靜之中怡然自得。
健康的身體不離精神與肌體之和、血脈與真氣之和、情緒的平和,以及勞動作務時的舒緩之和。人際的往來能不失謙謙和氣;處己之時,更不失淡淡平和。只有達到在生活中能夠心如止水,便能保障身心的健康。
心如止水是健康的良好狀態。人若是終日處在浮躁、煩躁甚或是暴躁之中,久而久之必然會情緒失調、臟腑失和,生活中難免喜怒哀樂,若要以止水之心作到處事平和,就必須要有開闊的心胸;寬善容人、遇愁不愁、遇怨不怨,以理智駕馭感情,以平和調節心志。近代有一位詩人曾說「思想大洞開,情緒輕鬆愉快」是他活到九十高齡的養生之道。只有如此,才能常保心如止水而使和在其中。
能可高瞻遠矚,亦能可洞見明白,如此,雞毛小事不掛在心懷,身心自能合和平而衡了。這樣,就可以避免因憂鬱而破壞了自體的免疫功能,從而達到血流貫通、真氣舒達、一和百和、身泰壽延。
心如止水可以利於我們固守正道,不為世俗利害所動。白居易在《祭李侍郎文》中說:「浩浩世途,是非同執,齒牙相軋,波瀾四起。分獨何人,心如止水。」能在繁雜的世事中豁然不驚,把養心、安神、怡情、悅性化作涓涓細流淌入心田,我們便可以求得健康生命中的蔥鬱風景,在安然寧靜之中怡然自得。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