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論
瑪麗琳.弗格森〈Marilyn Ferguson〉從1976年開始觀察發現,許多人共謀一個更人道的社會,建立一個更和諧的世界。從1980年到1990年她發現,人們對有關心靈的事物越來越感興趣,相對地減低了對物質主義的價值觀。
這是個人精神的復興,是一種文化覺醒。是腦和意識之間的實證,是心靈真正解放的時代。
而二十世紀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引發這樣的心靈震盪呢?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歐洲的政治形態已逐漸趨向一種「過於理想的假設」也就是「超神話」之說。教會原是自由思想的避難所,如今卻被人視為箝制意識及創作自由的首惡。過去文化或社會內在結構的變化需時甚久,常要花上一個世紀。現在卻只需要人短暫的一生,便可經歷此種變遷過程。人類的力量與日俱增,卻不受四海皆準的道德觀所規範。缺乏一套共通的哲學標準,力量的取得及使用便會受到自私心態、權宜想法或力量本身的內在邏輯所左右,充滿危險性。
法律規範取代宗教,在「放任的富裕」概念中,道德問題無人在乎,是非對錯無庸區別;「合不合法」才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惟一依據,法律訴訟程序取代教會,成為界定道德的標準。個人行為內在準則,由法律系統取代。
「法律形式的道德」使許多失去內在道德約束的人,為獲取最大的實質利益,遊走在法律邊緣。
大眾媒體,尤其是電視,朝放任與不負責任的方向邁進。藉由影音結合,界定舒適生活的含義。什麼是成就、品味、行為準則?什麼是慾望、抱負及渴望?媒體所樹造的標準無可匹敵。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經濟現象下,媒體顛覆文化與價值觀,炒作人類惡劣本能的做法,造成社會行為脫序。
什麼是「幸福人生」?受到電視文化的影響,已等於是追求財富與物質享受的等義詞。貪婪已然成為個人專業能力的指標。
人們究竟是利用自由與權利來追求個人與社會的適性發展,實現生命中求真、求善、求美的理想呢?還是以放任與放縱來詮釋自由;以不勞而獲、犧牲群體、滿足個體作為福利的訴求;以自我膨脹、自我中心、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態度,來行使政治權力與從事其政治活動呢?
「只有人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人類由於改變了心靈的內在態度,因而改變了生命外在面貌。」
打坐「這種技巧的成果是純然的協調,是邏輯式思考與直覺式思考同時而平等的合作。」
第一章 一個同謀
範型的轉變--個人範型的轉變:看見了隱藏的圖畫--信任、恐懼、轉變--
交流與聯結--從絕望到希望--正在出頭的文化
〈自己的生活已經變成一種革命,一但了解自然轉變的力量,就會明白自然是我們的盟友,不是恐懼或壓制的對象。我們必須自己為自己革命,因為我們自己就是未來。〉
範型,我們習慣稱之為典範。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無不經歷各種範型的轉變,它代表成長的旅程碑。它的轉化,有的是自發性的,有些則是制約之下所促成的,但對一個人而言,它的轉變都代表著一個認知基模的擴張。
風俗、習慣、社會風氣、價值觀意味著文化層面的範型。由農業社會、工商社會到現代資訊時代,物質文明快速的變易,生活形態日新月異;引導範型轉化,好像落在少數科技人才的手中。科技與人文精神呈現相當大的落差,人在這種環境中應如何自處?自覺,應該是條不錯的路。因為自覺可以主動選擇生活方式,自在的完成自我,而不會被動、屈就、依附於社會中而消失掉自己。
新的心靈形成了個人的震央,開始擴張,用以重新思考一切事物,檢視既有的價值,更進一步蔓延到親族朋友中,由此聚集出一個密謀,共同推動文化重整、社會更新,致力新展望。面對失序的社會,人性一再失敗,面對未知領域的開展,轉變人的意識,促成個人的自覺,是寶瓶同謀的歷史觀與做法。
人都活在範型中,它是一種思考架構,是了解與解釋實在界的方案。「範型的轉變」大多因應危機,迫使一個比較廣面的理論產生。而必需放棄舊範型,才能接受新範型。寶瓶同謀認為,人的根在於自然,個人在平權的社會中自治。人是內在資源的管理者,人可以不斷的轉變範型,自我超越。
人要發現自己的人性,才能擴張,連結永恆改變生命的力量。掌握向我們開放的「意識區」打坐,努力創作,精神修練,止念、冥想、音樂、孤獨、運動、催眠…都可以使我們在意識區內,產生深層的變化,使大腦比較有組織,不會思考散漫,並有「洞識」的能力(超越現有事物,看見事物背後的型態、關係的脈絡。)。只要心靈改變,生活與環境就會跟著轉變。人發現自己有一個穩固的重心,可以在裡面發展創造或處理壓力。
第二章 轉變與同謀的徵兆
第二章 轉變與同謀的徵兆
將秩序吸引向生命軌道,做整體的轉變--主宰命運的演化--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心靈「統一」狀態--「地球村」美麗新世界--將革命的方向轉往「內心」--「草根革命」的內涵
(一個覺醒的人,內在有健康與力量,可以信任自己與別人,透過交流聯結的「力場」,做為轉變範型的同謀力量。)
重智主義少掉了實在界看不見的向度,是大腦另一種知的方式,不是一般理論能力的方式。它是超驗的邏輯,歷史上少數的先趨者擁有這些能力,洞視人云亦云的盲目觀點,當這個星球的預警系統。他們逐漸形成一個人脈,在各階層擴大,形成人類的中心,並朝向「圓滿的、自由社會」前進。
物理學家李查.巴克寫宇宙意識描述「感覺與生命結為一體」。史瑪資的「心靈求全原理」說:生物會向更高的層次一直發展,同樣的心靈也會向更高的層次一直發展,物質中本來就有心靈。是說明一個越來越清醒的宇宙。德日進在《地球的精神》說;在進化的歷史裡,心靈一直在重組,最後終將達到某個關鍵點,就是;心靈發現自己的進化。這種知覺,最後必將成為集體的知覺,成為全物種的啟蒙。它是全人類的大知覺,共同朝著同謀的方向,才有前途可行。
建立人脈,將自己的影響力,運用在「意識的進化」的理念上。1970年後期,人脈與人脈之間開始重疊、聯結。各階層的人,那些追求創意的人,以人道的方法,產生影響力。預言中的同謀,儼然已成。
第三章轉變:腦變與心變
轉變:定義--我們依何種方式轉變--壓力與轉變--逃避--關注之道--知與辨--尋找中心
意識是可以擴展與轉變,意識是一種生命狀態,一種「意識到自己的意識」的生命狀態。經由知識的內化,達到意識的超驗;一種深層的改變。
不論什麼事物,只要是能把我們帶進戒慎狀態的,都具有轉變的力量。個人的進化將演成集體的進化。我門將注視到,轉變過程中涉入的某種感情與領悟,正漸漸和我們的生活連接起來。我們眼中注視到的,將是心靈的轉變,身和腦的轉變,生活方向的轉變。
轉變,這裡的轉變指的是一種心靈觀察,一種心像與實像的驗證。轉變的過程本身,正是關注所。在不斷的運用心靈,觀察自己,觀察自己的實相,在清醒的意識進化中探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例外,如此我門才能由目前的範型,突破到一個比較大,比較令人滿意的範型。這個方法最容易,但也最有限。另一種「增上的改變」,此種是一點一滴逐漸改變的方式,而我們不會知道自己正在改變。鐘擺式的改變,是放棄原來明確的體系,採另一種體系的改變方式。可是此種改變,無法將正確的事物與舊事物整合,也無從知道新事物會誇張自己的價值。
範型的改變,是以新形式或新結構將資訊結合的一種洞見。此種方法最具挑戰,必須放棄「確定」,容許我們在不同時間裡,因視點不同而對事物有不同解釋。我們要了解到現在所知的,只不過是以後所知的一部份。因此,我們不再怕「變」,經由轉變能夠吸收、擴展、不斷豐富起來。
整個文化因祈求新秩序而承受驚變與緊張。任何在生活中打擾舊秩序的事物,都有可能是擊發轉變的板機。個人的壓力和集體的壓力一樣,只要我們懂得如何整合,都可以是轉變的機關。
逃避是一種短期的答案。我們否定問題、痛苦、事實與感情,忘卻自己的所見所聞。我們只要正視它(衝突、痛苦、緊張、恐懼、疑惑……),轉變的過程自然開始。我們有一種否定壓力的生物本能,也有全神灌注於壓力而加以轉化的能力。這在最新的腦科醫學中,可以得到科學上的驗證。知與辨,是人性轉變的原料,雖然看不見卻在我們裡面。能夠安置新事物或陌生事物,是神聖的秩序原理。
東方人思考樹林,西方人計算樹木。而今要求邏輯式思考與直覺式思考同時平等合作,既要見樹又要見林。這是一種新的「心」。除了不跌倒,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維持平衡。
第四章 跨越:人的轉變
轉變的各階段--發現了什麼--轉變以後的生命
我們活著,依靠的就是我們看過的東西。偶然的轉變和有系統的轉變,兩者都有亮光,可是一個是危險不可靠,另一個卻受到引導、可控制而安全。為達有系統的轉變,我們必須做到知覺的凝聚,那麼我們就會聽到腦另一邊的訊號。
改變意識有種種方法,
所有這些方法都可以叫做「心理技術」(psychotechnologies)。
轉變的地圖,一般用四大階段來說明轉變的過程。
初級階段--「入點」(entry point)。幾乎都是事出意外,都要在日後經過反思才恍然大悟。任何事物都能扣動板機,只要是動搖以往所了解的世界,以往視為重要優先的看法。是生活在光明、豐富、有意義的次元。有的人害怕遭到「遺棄」,更常見的,是害怕自己的潛能,不相信自己內心深處的要求。
第二階段--「探索」(exploration)。否定到了最後來了一個肯定。個體由於感覺到有東西值得追求,因此決心去追求。我們拿自己的經驗和別人比較,種種經驗與所得,使我們很想再得到。於是一直採取行動,在知覺不斷反覆凝聚之後,我們明白終極的解答是沒有的。
第三階段--「整合」(integration)。現在,這個奧秘住了人。這個階段初期,新信仰與舊型態之間會有一些不和諧,但是,我們是要改革情況而非轉變情況。在這種情況之中,我是新的,可是卻處在舊文化當中。於是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反省」。由於已經看出以往的習慣、抱負、策略不再適宜自己的新信仰,這時才明白「存在」另有狀態。
第四階段--「同謀」(conspire)。這時新的範型不只在自己身上有效運作,也在他人身上有效運作。此種社會意義的開始呈現,就是推動轉變的同謀使它成為可能,並且加在迫切期望它的人身上。依撒冷物理研究所的共同創辦人麥柯.墨菲:「讓我門使這個同謀明朗化吧!我們可以使平庸的生活一變而為這個世界想跳的舞。」
「覺醒」就是歷史上說的轉變。「我該做的,就是我自己。這樣我就可以做得很好。事實上,只要我當我自己,而且也讓你當你自己,就絕不會失敗。」不斷改善自己,會抑制競爭,這種追求不在於贏別人,而是追求自己的獨特。認識自己是一種科學。身體也是媒介,身體和心靈一樣裡面隱藏著驚人的潛力。生命一但變為過程,贏和輸、成功與失敗就沒有分別。其實任何事物皆是過程。
如此我們將發現,自己是自由的。就像奧義書(Upanishads)所說的,是「超越悲傷與危險」的境地,也是免於「執著」的自由。
「執著」(attachment),是西方人所不了解的東方哲學。以西方的說法,用不依賴(non-dependency),則較為西方人了解;最實際的態度是免於一廂情願或一直要心想事成。
除非我們讓他人自由,否則我們就不自由。我們以為自己是自由的,其實我們一直在陷阱中而不自知。
然後,最微妙的是,我們將發現,我們對「恐懼」的轉變。作家海力格(Gabriel Saul Heilig):「面對自己,我們仍然像小孩在黑夜降臨時一樣顫抖。然而一但我們敢做內心之旅,我們就會發現自己進入一個以深度引向光明的世界;一但進入,就永無止境。」恐懼是認識自我的寶庫。由於認識到改變、探索並不可怕,痛苦和疑難是為了要將失調轉變,我們不再害怕放棄目前生活的事物,改變都由自己選擇。恐懼不過是我們意識施放的「特殊效果」,我們解決了痛苦、疑難開始收穫。
當自我警覺到文化在他身上的烙印以後,會以人類學家的關切與好奇心去了解種種差異。自身以外其他種種文化,將提示人性無限的可能性。思路空間是多角的,不受原有的思考模式制約,有彈性又富於挑戰的。任何一個偉大的進步觀念,若非在個人身上具體實現,使它的生命成為一個訊息,就絕不可能流傳。轉變之後,自我就是媒介,生命就是訊息。
第五章 美國人的轉變矩陣-----
美國夢永遠有兩個『身體』--一個是可以捉摸的,針對物質幸福與日常實際的自由有夢想;另一個則從物質幸福的夢想輕盈飄緲的延伸而出,追求精神的解放。持美國民主主義者多半提倡這個夢想,得到第一個自由後,開始渴望第二個,並以此為新世紀思潮的代言人。
超驗論者的主張---追求內心追尋意義的哲學吸引了很多美國人,此運動在美國變為各種化身,進入世界哲學的主流,鼓舞了幾個世代的社會改革者。美國人對自己的種種自由以及成份無比的自豪,美國人做錯事時,比較會責怪自己。美國人認為自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他們相信努力就會成功,並且反對權威,強調『個人素質』『個人重要』,這也造就了民族性的基石,很值得我們借鏡。
美國人融合世界各地文學中的識見,建立自己的內在自由觀,文中提及:梅國思想,文字的主體不但很龐大,而且還在長大。他的大體一直是思考的,一致的、熱情的、神秘的----為的是一個夢想中的、希望中的,乃至於輕蔑的,本能上感到害怕的美國。又夢想…又害怕,美國夢想要更新,就必須一直向傳統挑戰,但犬儒主義和二元論卻成為絆腳石,這中間不斷的出現矛盾心裡。
加州的陽光夢經濟自由夢,和擴張美國的夢一樣,都有第二身,那就是一種超驗的展望----越超大另一種光,另一種自由。加州人相信,不論什麼人,只要是認真嘗試,都是塑造未來有幫助。加州等同美國夢,傳統上事物的種種相關聯的型態總是以單一局部為基礎,所以這是偏倚的。就的思想型態已經慢慢崩潰,新的型態已經在發展,這是東部人看不到的。
我們若想當美國人,就要跑在命運的前頭,努力去想像命運,而非接受命運。努力發揮想像力,創造神話,而非一味的遵循歷史機調,打破宿命觀。隨著運動影響力的擴大,「同謀」已從美國遍及到全世界。他們都表達出一個共同的信念──我們正處在一個文化覺醒的時期,我們的社會需要的不是修正,而是改造!
第六章 解放知識:科學邊疆的新消息----
新的科學已經超越那種冷酷、客觀的『觀察』,進入了一個充滿眩人眼目之疑難的領域---自然界。新的科學破壞了我們追求極肯定的希望,舊有的科學家都懷有對自然界種種『事實』的偏見,而簡化成種種『解釋』,結果也使一般人誤信科學的力量。現代科學很多重要的認識多用文字和語言,給我們的是一種假的了解,使我們看不到自然界的複雜與動態。科學固然探求實際的真理,卻無法完全實證一切物體現象,我們在一切以科學為導向的新世界中,或許不該視科學為一切真理,一切現象的唯一依靠。
在腦與意識研究中,本章提及生物回饋現象、腦分割研究(顯示人類有兩顆心—兩個意識中心能夠在一個腦殼之下各自獨立運作,這種研究開啟了專門研究腦半球的研究領域,非常重要。)、腦物質縮氨酸研究…等。證明人腦有高度轉變與發明的能力。
本張亦提出全體系統理論目標在於---了解每一個層次的完整原理和自組原理,是我們的世界觀正在改變的跡象。我們不再認為這個世界是原子的盲目遊戲,而是一個偉大的組織。另外引用普里果金『耗散結構』比例:水是通過漩渦並且同時創造漩渦,能量也是通過耗散結構同時又創造耗散結構。耗散結構越複雜,就越需要能量來維繫這一切連結關係,所以也就越經不起內在的波動。如此的耗散結構謂之:絕不平衡。依此結構科學模式來闡述、解析: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文化、人腦…等等。以科學來研究最不可深測的現象。後又研究物理學與超心理學中人所謂知的事物、量到質、全像世界。顯示理性和科學角度去分析意識變革的過程,一但你能掌握到種種轉變的本質,對於週遭許多難以了解的事務與趨勢,立刻就會豁然開朗。
這本堪稱重量級的「新時代手冊」──社會、文化、宗教、經濟、政治等範疇中深刻的變化;帶領我們認識、見證一些關鍵性的重要現象;檢視這個世界已然發生、潛在的全面變革的證據;證明人腦有高度轉變與發明的能力。
第七章正力
正力(right power)在一開始即以下2名言為開始,也道出其中之內涵。
地球號太空梭上沒有一個人事乘客。每個人都是船員。------------Marshall Mcluchan
我做事,一如我將使事情不一樣 。---------William James
本篇也是在探討最廣義的政治學,大家透過互相學習成長,並非濫用權力,而是要運用學習正道來將個人得生命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結集大家的能量,創造新的政治觀念,這正是人的福報與恩澤。
轉變與政治危機中談到以目前的官僚即刻板的政治體制,會讓整個國家僵化,零碎且毫無朝氣,唯有找出對策,作者提出必須找出自我逃避的弱點,然後勇敢的去面對自我挑戰,因此需要轉變我們對政治的概念與錯誤,勇敢的去面對,才可能有新的局面及政治觀。
歐塔其──統御的我中提到歐塔其是自治的政府,社會的和諧最後的出發點是個人性格,一切由我開始出發與改革,我們要正式自己內心的呼喊與心聲,這些吶喊會讓我們真正面對自我的心靈,有了內心的支持,觀念將因而升起,而將那自治的自由掌握在自己內心及表現的情操上 ,這自治的政府將正式上軌道,一切由人民做主,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恐懼與否定的政治在這段中我所感受到的是人必須知道自己要什麼?若是非正道就忘了吧!若是正道就必須勇往直前,不須等著政策的落實才努力,因為以目前的規範政策政治,一切都是被動的學習,唯有自我創造性的參與,整個社會才會進步,人們的生活才有希望,否則一直生長在一個經濟掛帥的政治籌碼中,人們迷失其中,最後也指使空空空如也,白來這一遭。否則反觀現今的肉弱強食的社會中,一切都是盲目的鬥爭,已經將基本的人性遺忘了,親愛的朋友我們是否曾感受到立法院那些高官為了財團關說及利益輸送,早就忘了善良的百姓家只求溫飽與幸福的活著。
政治範型的轉換
其實信仰就是一種力量,但若只有一個人的信仰力量是發揮不了作用的,所以任何一個宗教都有佈道場所,無論它是寺廟或教堂或清真寺等,都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來相信其中的信仰,一旦有更多的人相信這信仰,勢必讓宗教產生力量,集結眾生或教友的力量宗教就可發揮更大的功效,為民服務,政治的轉變一是如此,但要肅立典範,就像和平的轉移政權,這必須集合更多人的信念來實踐才是,就像作者說的『甘地說:「事實上,這個世界在也沒有力量比它快,比它直接」』,作者鼓勵著我們,唯有從生命中體驗真理並去推廣真正的道理,和諧的社會即將到來,就像梭羅所說的「無論你的開始是多麼渺小都沒有關係」。
領導與轉換
領導人與政治的轉換是息息相關的,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人民才是國家社會的成員,一切都是為民服務的事,也應該主權在民,真正的領導者更是一切以國家人民為福祉,不是以個人的私立為中心,而今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不能一直研習舊法,應該讓這政策更為人性化,領導人的身分就像船長,指引著大家航向另一段新人生,不僅讓大家看到現有的發現,更讓大家看到更美好的願景,這才是人們的福報與佳音。
社會轉變的實驗
作者談到新的集體即是新的政治。我們一旦開始追求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世界就會為我門而改變。還有梭羅也說『少數人不必等待多數人,再去說服他們。』因此個體的進化與成長將會影響著社會,而這進化並非完全是科技的進化,世人的思維進化,我們生長在此,環境是否曾被我們迫害?生物是否因我們而滅種?這種種的問題並非一時的轉變,是經過人類長時間的短視所造成的,縣再我們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及金錢來復原,復原才能讓生態平衡,我們的下一代才能永保安康。政治的改變更是如是,它需要人們之事及文化的提升,我們才有本錢提升,否則一切都無法根本解決,都只是暫時應付的,沒有基礎根基來轉型,無轉變的能量。就像梭羅說:「少數人不必等待多數人,再去說服他們」,就從我們的內心來轉變這社會的迂腐舊觀念吧!
權力與政治上新出現的範型
這段主要在探討權利與政治的舊典範與新典範的比較,其中談到最重要應該是舊典範的缺點如『中央集權,一切政策趨向刻板化,改革的思潮非源自人的內心需求,而是強權者自身的慾望,領導者一向以強壓的手段迫使人民屈服,常為反對而反對的政令,改革並非出自人真正的進化,一堆人是盲目的被人領導慫恿,喪失了自我,黨政的對立造成人民的無奈與不安,有時為了黨政的需要,官員無理的要求非人的情感,無視人真正的情義,以這樣的政令讓人的成長是分割的,人不能當自己的真正的主人,一切似乎是較被動的』,當然以這樣的政府來管理一群較無聲音的人群瘸時是較容易,我們可以觀看現在的台灣人與30年前的台灣人,哪一個時代的人比較好管呢?即可看出當時的政令與現今的政令確實會因時代性的不同而改變著,當然台灣人民更要自我的提升與進化,文化水平才能提升,建立良好的權利與政治上的新典範才是。
人脈──轉變的工具
從遠古時代的部落到現今的人群等都說明,大多數的人必須是過著群體生活的,因為有人的活動與穿梭,就會造成活絡的經脈,這些經脈會連結許多的組織與團體,有了這樣的群體關係,就會產生許許多多不一樣的人生經驗,豐富單一生活的個體與生命,當然社會的改革與轉變這樣的脈落更為重要,只要相同理念的人脈集結在一起 ,就會產生力量與人氣,這股人氣會幫助大家傳達好的社會風範,而且有事半功倍之效,因為一旦有了人的網狀組織後 ,再來推行優質的政令,勢必銳不可擋,當然若是應用在不好的地方一定會產生不良的績效,所以每個人脈都是精英,集結精英後, 必定能打通任督二脈,完整運行其機能,以這樣的能量推廣在社會的轉變思維上,必定在短時間即有很好的成效。
其他力量的新來源 / 婦女的力量
這兩段我想要一起談是因為有眾多的力量都是幫助自我成長的,而婦女的力量亦是如是,且在這兩性平等的社會中,我不在想強調女性,就像我們不去強調男性的力量一樣,這些力量都是人的力量,不管是難的或女的都有其可貴之處,至於其他力量的新來源上我們可從許多的力量來談,我想不僅僅是書上有的,但我個人特別真是力量的產生,因為任何的信念只要能集合成能量必定會有力量,所以我們應該要培育學生自我產生善的信念,才是社會之福,尤其在上教育學生的我們,更應該將這樣的理念,藉由授業的機會與學生一起想與共同勉勵才是,學生在學期間若能產生好的信念,將會化作為力量去時見他們的信念,這將是社會之福,也使國家樑柱奠立良好之根基,想必在未來將有更好的明天。
自決 / 激進中心的力量/ 政府裡的同謀
這三段我放在一起討論是因為我覺得它有來龍去脈,我將自決先放在第一,是因為人是社會轉變的基本單位,要執行正力也必須由這個小單位開始做起,雖然萬是起頭難,但是只要敖得過去,將是萬里晴空,所以人必須要有自決力,來產生自覺性,這覺性是宛如佛家講的大徹大悟,唯有如此才能有果斷的信念去自決,社會也會因此而轉變,我們不說什麼,例如證嚴法師 ,由於她的自覺,讓她產生無限的念力與能量,當芸芸眾生被她的精神所感召,舊轉換成人脈的力量,而這力量即是一激盡中心的力量,也許當人沒有去注意到這樣的問題與光輝面時,早就將人最初的善念隱藏起來了,可是一旦被激發起來時,或被愛的光芒所觀照下,這種有形或無形的力量是無法想像的,千萬不要去忽視每個人潛藏的智慧與能量,當他們被激發時,是會產生萬丈光芒,造福人群的,當人生存在這樣的空間與時間中,每個人都是幸福的,這大概就是作者所說的政府裡的同謀吧!
第八章 治療自己
作者一開始就寫到
完全的健康與覺醒是同一回事。------------Tarthang Tulku
是的我們究竟是怎樣看待自我的個體呢?健康與否是否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疑問與惶恐呢?難道我們無法主宰著個體時是一種健康?也許生活在此時的環境中,我們的心智會被些許的塵埃所矇蔽,而產生許多的不確定與疑惑,作者也希望透過在這一章節中解開自己心中些許的疑惑與不安,關心自我,自覺到真正的我與健康的我。
「我對你」醫學/保健危機/即將出現的健康範型/健康矩陣/專注:改變>疾病矩陣
醫師是病人的希望,他能解除病人心中的疑惑與不安,然而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醫師是否曾問到,病人希望我為他/她做甚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醫師一直希望病人服從,遵照他的指示來解開內心及病痛,可是以現今的醫療情形來說,人性的關懷勝過一切的醫療品質,唯有如此醫生才能獲得病人的尊重與服從。
作者也在此篇中提到現在的醫學觀念是整合人性與醫療的團隊,我們應該要提倡人性內心的關懷與尊重,所以為甚麼醫院需要志工?她們不能行醫護的行為但為甚麼要穿梭在醫院中呢?這一個問題是人的本能,人是必須被關懷認同的,唯有這樣的自覺,我們才能在這裡找到人性的光輝,唯有如此,人的同理心才能落實,所以醫院的志工大部分是曾生過並住院的,她們因為感同身受,所以即將出現的健康範型就是我們應該要注意的問題,唯有回歸到人最基本的起點將是人最大的幸福。就像因格拉琦所說的:「只要心靈的病痛一解除,治療的過程就自動開始」
身體的心/身體是型態,也是過程/健康與轉變/醫學的寶瓶同謀/一種行業的轉變/生、死、痊癒之道
身心是一體的,在感官之旅一書中提到擅用我們的感官來體認生命,在學習的過程中確實打開了另一扇窗,因為有這樣的感覺,我們才有這麼不一樣的快樂生活,身心亦是如此,一旦內心生病了,身體就忘了我們基本的感官能力,也枉費上蒼給予我們的超能力, 就算是海倫凱勒,多麼渴望這樣的超能力,可是縱使身體的傷害,她無法與一般人一樣享受感觀帶來的幸福,可是在她那一完美無暇的內心上卻也創造了奇蹟,她是如何去克服人生病痛的障礙,最後將這些痛苦的病痛轉換成一種能量?是人應該認真學習的,幸林子亦同是如此,就算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她並沒被病魔給吞噬,她依然開朗健康的去面對她人生最大的挑戰------自己,因為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唯有轉移或轉開自己的不好的念頭,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才能超脫身體的病痛,身體有病可以醫治,可是一旦內心生病了,不僅身體也被拖累,連勇氣也被吞食才可悲呀,如何解開生、死、痊癒之道完全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第九章 飛與看:新學習法
【舊教育的問題】--人的一生與蝴蝶正好相反,一開始是蝴蝶,最後變為繭
在大眾教育歷史中,學校從樸素的宗教虔誠和基本文學走向藝術和社會科學還不滿一百年。由於大眾教育本身結構的問題,使得教育制度癱瘓,對於心靈科學的發現、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反應十分緩慢,教科書也常比已知的知識落後好幾年,甚至幾十年。學校所設計的課程,只是為了創造適度識字的公眾,而非傳授素質教育或培養偉大的心靈。學校教育將整體的知識及經驗轉換分裂成種種的「學科」,且不再重新做銜接統整,造成了學習者心靈及精神上的支離破碎。
越來越多人認清自己期望過低及產生挫折的大部份原因,是來自學校教育的緣故。對於學校殘存的焦慮會一直在某些意識層次上威嚇著我們,使我們面對挑戰和新事物時產生退縮恐懼的反應。有很多心理疾病都是從學校開始的,權威、成就導向、分秒守時的學校教育助長了心理疾病的發生。我們一直被鼓勵著不去表達出生氣、悲傷、挫折的情緒,並被鼓勵去競爭、奮鬥,我們恐懼遲到、恐懼時間的截止。也因為恐懼,使得我們無法創新、冒險、創造。
當兒童們滿懷勇氣到學校探索,卻很快發現學校給的壓力大到足以永遠破壞這場歷險。而老師的權威在於能對著一教室無力、脆弱的兒童任意的給予資訊、愛、獎賞、懲罰、失敗或羞辱。當兒童想做事時,學校卻給一堆抽象的作業,要他們把「正確」的答案填入,或給一堆選擇題,要他們選出「正確」的答案;當他們需要尋找真正意義時,學校卻要求他們記憶。整整十二年中,學校將兒童的身體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將他們的精力限定在一定的活動之內,將他們的感覺限定在一定的刺激內,將他們的社會化限定在少數的同儕內,將他們的心限制在身邊世界的經驗之內,兒童只學到了「不要」原本屬於他的東西。
因為學習的不自由,因為教育制度只知道教人做「對」的事情,教學生要安靜、要回顧、要聽從權威。因此,無可避免的讓人產生了對學習及轉變的恐懼心態。要求「正確答案」的教育制度不論在科學或心理上都是不健康的。由於教育要求信仰或行為的一致性,禁止創新,因而在越來越自治的時代遭到質疑。
【新教育的展望】--學習是從我們吸第一口氣時就開始了
教育必須改變,而且是型態上的改變,不是鐘擺式的變革或推行紀律及溫情的價值觀。教育改革光是增加硬體、課程是不夠的。某些教育改革的失敗,是因為忽略了學生的信仰限度、教育者的意識及社群的意圖等。
寶瓶同謀者對新教育的展望是「完整教育」,也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完整教育不需要學校,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學習的東西。根據研究,許多有原創性成就的人,是在家中受教育的。超越的教育,仰仗的是「學習」的本質,而非教授的方法。學習並不等於學校、老師、文字、數學、年級、成就。
完整教育注重的不是「學科」,而是知識的連續及人類經驗共同的基礎。學習者受到的是鼓勵、覺醒、自治、質疑、探索意識經驗、追尋意義、探測外在限制,及檢驗自我的深度。其教育目標是在協助學習者追尋意義超越自己,而非只是培養生活的技巧。完整教育著床在健全科學之上,也就是系統理論、自我整體身心的瞭解、意識模式及互動方面的知識、意識改變擴展後的潛能。
舊的教育只重視如何建立規範、服從及得到正確答案;而新的完整教育則導向如何引發終身學習動機,加強自律、激發好奇心、鼓勵各種年齡的人從事創造性的冒險。
【新的學習】--學習是無法強迫的,伽利略說:你只能幫助個人由內心去發現
學習是一種開放的體系--是與環境互動,吸收資訊,然後整合、運用。學習也是不斷的突破又重組的,學習者將吸收的東西經過轉變、重組,而創造其中的一貫性。學習者還必須向自己的恐懼挑戰,讓他的世界觀必須不斷的擴展,以配合新事物。
封閉的老師或許可以灌輸學生滿腹的資訊,但學生卻無法把自己的需要和準備回饋到老師身上。而開放的老師卻能夠創造親善及共鳴,他能夠感受到學生的需求、衝突、希望、恐懼,也能尊重學生的自治,肯花時間幫學生處理迫切的問題,讓學生對新的可能性維持開放的態度,並幫助學生去發現。
真正的老師可以感覺到學生準備改變的狀態,並幫助他探索自己複雜的需求,引導他超越舊的層次。倘若學生進行得很吃力時,老師也會容許學生花時間來消化,甚至撤退。真正的老師必須願意放手,容許錯誤,並鼓勵學生聽從自己的內心。精神上的老師能夠使學生覺省到自己的潛能,並解放自我,打開他的眼,使他清楚自己的選擇。
學習時給予適當的壓力是必須的,真正愛我們的人,一但我們準備好了,就會推我們飛。太柔弱的老師會使學生躲在安全之處,不敢向外冒險追尋新知識。所以,老師應該知道什麼時候放手讓學生自己冒險。
大部份的孩子身上充滿了父母的期望,而父母也從孩子延續自己的抱負上,得到了代替性的滿足感。但糟糕的是,大部份的父母都不願孩子和自己不一樣。父母希望瞭解孩子,希望孩子和自己擁有共同的價值觀,但卻不承認孩子有權追求不同的世界。
父母常是孩子探索生活時的模式,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退縮或前進,也繼承了他們的恐懼、焦慮--恐懼失去、恐懼跌倒、害怕孤單、害自己不夠好,這一切「不安」的遺產,一代傳一代。父母應該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信心,鼓勵獨立,以幽默、誠實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恐懼,這樣就能打斷遺傳問題所形成的古老鎖鍊。
【全腦的知】--我們每個人的腦都有無限重組資訊的能力--只要我們「專注」就可以做到
我們大都以為,能達到知識與情感融合,大腦判斷與直覺相安無事的狀態,只屬於雅典哲學家、禪師、文藝興時期天才、創造性的物理學家所專有。事實上,現代科學及許多轉變成功的經驗都顯示了這種「全腦的知」是每個人內在本有的能力,並非少數人的天賦。人的腦擁有很大的彈性,既有無限超越自我,也能訓練自我克制。
腦的運作絕非僅僅是線性的,也不受常識性概念的限制。我們的「左腦」基本上是對已知事物的辨識,它能將新資訊組合到事物現有的觀念中,但卻無法發明新觀念。而「右腦」擅於處理經驗上未曾處理的事物,它能看見事物的脈絡,所以能看到事物的關係意義,能辨認面貌、思考新資訊、聆聽音調、判斷和諧與對稱。就因為兩個腦半球各司其職,再加上個人有偏好的風格傾向,所以產生了很大的個人差異。
由於我們低估了腦的能力,又對腦的運作無知,才會設計顛倒、退化的教育制度。教育一直只偏重線性的發展,左腦的過程,以致無法與時代並進,而且學校只用一種方式教導個人萬花般筒般的腦,才使得非文化需要的人「失敗」,使他們一輩子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事實上,沒有一種教育方法可以從各類的人身上誘導出最優秀的表現。
由於現代的文化越來越複雜,科學越來越主導一切,各種可能性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需要以右腦的發明、感覺、夢想、透視及左腦的測試、分析、檢證、建立秩序結構能力,結合兩者後,以「全腦的知」來發明創造未來。
【創意的需要】--天才永遠都是前行者
以往大部份學校都不歡迎有創造力、能夠創新的人,因為他們會引發震盪,會打擾學校昏睡的現狀。由於學校的偏差觀念,這些常被處罰、被趕走的學生,其中不知有多少人就此默默的被廢棄,被埋沒。這些反叛的創新者,越來越分散,最後可能變成反社會或精神官能症患者。不過,真正的悲劇不是那些惹事生非的人,也不是退學生,而是「不斷進進出出,毫無自己面貌的學生」,他們安靜、畏縮、毫不質疑、不受注意的通過學校制度。教育強迫我們進入一種焦慮的注意狀態,也破壞了創造優秀藝術家與科學家所需的意識狀態。
事實上,我們生而創造,我們的第一眼、第一聲都是鮮活、新穎、原創的,探索自己的小宇宙、給事物名稱、了解事物、用感覺親近人,我們不該被制式的教育給打斷了這樣的沉思。我們必須一次次的開放問題,一次次的打破、改革整個結構。如果我們懂得充實創造力,文明就會向前躍進。
【聯結的需要】--我們所知事物彼此的關係,遠比內容更重要
優秀的思想家一再告訴我們,世界的種種要素若不用整體來看,是不能了解的。事物只有與其他事物相關才會有意義,沒有脈絡聯結,任何事情都不會有意義。知識從分裂到融合,人類從每一個方向進行探索、穿透,而把我們帶向某些中心的真相或原理。我們經歷了知識支離破碎的時代,每個學科都有人正在努力的重建知識的整體,我們將進入的是一個努力融合的新時代。
【超越文化的需要】--沒有一個人會比全體人類聰明
我們不但要學會資訊的聯結,也要學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因為世上沒有一個文化,歷史上沒有一個時代能解答我們所有的問題。克里普納說:「我們是自己文化資產的受益人,也是文化狹隘的受害者。」我們原本可能產生的種種觀念都埋葬在沉重的物質主義、過時的身心二元論及文化透視點之下。
教育家現在也開始檢視古希臘「帕第亞」整體教育的觀念,這個雅典文化所創造出的教育矩陣中,所有的學科連帶整個社群都成為個人生產學習的資源,個人學習目標是為達到自我的神聖中心。而「發生學」的觀念認為,運用環境能產生潛在的素質:我們每個人很有天份,基因裡都有特殊的的潛能,可是環境卻將大部份潛能排除了。如果學習的環境充滿激勵和寬容,那麼我們將發展出許多技巧、天賦、能力。
世界現在越變越小、越豐富、越人性,當觀點改變,世界就跟著改變。與我們相異的文化,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文化需要的是結合人的知識,是將資訊與經驗納入秩序的宇宙觀。如果不用多重視點,不看整體,不看事情的組織與環境的網絡,我們就無法了解自己,了解彼此,了解自然。
【老師的轉變】--不改變老師,就無法改善教育
老師是學習脈絡的一種,也是內容上份量極大的一部份。許多教育改革的失敗,是因老師不喜歡或不了解關鍵性的觀念。
教學不良及教育失敗的主因,常是老師自己內心潛意識的衝突、需要、動機、暴力、諷刺、作威作福、縱容以及對學生低期待導致低成就的緣故。好的老師關心學習過程而不是目標、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欣賞學生激進的觀念、討論感受、培養合作心、鼓勵學生計劃功課,並把愛、進取心、建設性的力量用在教室裡面。
研究顯示,小朋友跟自發性、有創造力、有支持態度、體力上適合的老師學習,效果最好。一個有天份的老師能影響幾代人的觀念,能使青年人投入某種生涯,甚至革命。老師應該讓自己最深刻的感情和動機顯現,向內尋求自我覺醒,在感情上自我解放,才能得到真正的轉變。
【新的課程】--要讓孩子自由,就要包括讓孩子有免於成人的信仰、品味、習慣的限制的自由
創新的學校社群是親密的,不像學校而像家庭。老師、家長、學生共同決定重大的政策與課程,家長和社區「專家」可為特殊科目擔任自願老師。老師用「右腦」活動來整合音樂、體育、藝術、感官等,用戲劇呈現歷史,用節慶表演來體驗某時代的文化,用手藝、音樂體驗異時異地的風俗文化。
學生用學到的數學建圓頂建築,學習書法、蠟染、演出百老匯戲劇、寫電視劇本、學習政治權力的來源與運用,學習生物學、植物學以便照顧動物,種花種樹。學生們討論生死問題,也學習辨認自己的行為型態、恐懼、衝突,學習負責任的行動,學習表達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覺。他們用「集中」訓練、靜坐、放鬆、幻想來保持直覺通路的開放,保持全腦的學習。老師鼓勵學生運用想像力,辨認高峰經驗。他們創新、發明、質疑、沉思、辯論、夢想、苦惱、計畫、失敗、成功、考慮、想像。他們學習「學習」,然後明白教育是終身的旅程。
新課程的主要目標在於自治,自治的學習者以內心的方向儀導航。而成熟是由最深層的自我衍生出道德感,而非只是遵守文化本身的規條。大部份的人為了讓世界接受他,而交換了與這世界一致的事物。可是當我們身處世界就像在家裡一樣感到自在、且不再害怕時,我們就可以不必再做這種交易了。
第十章 職業與價值觀的轉變
【價值觀】--唯有傾聽內心,才能使我們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
不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是以物質價值為軸心。我們的經濟哲學之所以失敗,和政治改革失敗的原因是一樣,都是因為太偏重外在。
「擁有」對某種意義而言是一種假象--緊抓一件東西,常使我們無法自由享用這件東西;而我們的饑餓,不是沒飯吃,而是沒吃另一種東西。
在外在的變革之前,必須先有內在的改革,也就是必須先有內在的價值觀。只要人變得自主了,價值觀就會轉為內在,購買東西、選擇工作時就會反應真誠的需要與欲望,而不在只是廣告、家庭、同伴、媒體加諸的價值觀。
當物質的充裕到達某一程度之後,其他的需要便開始領先,這些需要包括健康、愛、能力、參與社會、擁有有意義的工作等。因為人追求完整的人不只要謀生,而且要創造生命。
【美國的新價值觀】--文明的終極成長在於發展高等的,抽象的富裕
今天,大部份的美國人不必再為生存問題掙扎,可是內心還是饑餓,還是不自由。大多數的人寧可要工作上內在的收穫,也不要增加生產量;希望好好利用自己本質的精華,而不願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水平;願意多花時間在人的互動上,不想利用科技器材溝通,他們希望社會能欣賞人文價值超過物質價值。
人類在生物層面上永選都是社會性的、合作的物種,人類是因為互助才生存下來的。所以,新時代的社群,是讓人管理自己的事,依靠自己,過簡單的生活,與自然合諧相處,彼此分享、工作、幫助,而不是相互競爭。
新的生活是要由覺醒開始的,也就是起而行的那一刻。自主的人可以創造、發明,可以改變思想,也可以放棄以前所持的價值觀。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價值】--你需要的越少,你就越自由〞
過去幾十年我們所受的訓練就是「需要」更多、更好或不同的東西。我們被政府、企業鞭策,被商品噱頭作弄,被流行商品陷害。如今,我們知道自己要什麼,花錢的方式也不一樣了。越來越多人開始不理會地位、時尚,願意重覆使用耐久、有益健康、不受污染、美感上令人愉快且真正需要的商品。
葛瑞格創了一個新詞「自甘樸素」,來形容將力量集中在真正緊要之事的生活方式。樸素不是一種預算,而是一種態度,是深思熟慮的消費,是抗拒人為造作的「需要」,是對自然資源有限的敏感,是對生活與工作上人性的考量。每一項的選擇,不但是因為真正的需要,而且也是為了其中的素質和永久性。
樸素生活的轉變,是對平常事物的樂趣有了更深的認識,擁有敏銳的活在當下的感覺,也有親愛的、同心的朋友相伴。而最大的收穫是發現自己實在擁有太多東西。因為專注,所以以前忽略的、遺忘的、視而不見的東西,現在都一一發現了它們的價值。
樸素的生活,並不是要過便宜的生活,而是為了在生活的物質面與非物質面之間取得平衡。提倡樸素的人想做的是,在與他人結為社群之下,在心理和精神上實現人更深的潛力。
人的價值觀,也許是意識上對事物的瞭解而來,也許是由潛意識裡所受的制約而來。只要我們能了解自己潛意識裡的動機,就能覺醒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覺醒有哪些選擇性。我們要主宰自己的教育、尋找靈感並且塑造自己所處的環境。
【職業的價值觀】--職業不是工作,而是一種不斷轉變關係
「職業」已不再用自己的專長,而是自己產生作用的方式來界定。對於寶瓶同謀者而言,正當的謀生之道,是屬精神財富的一部份。職業有一種素質,是向某一個方向前進的內心的召喚,是感覺自己的道路,是一種憧憬,是比計畫先知先覺的未來的一瞥。有真正職業的人,尋找有意義的工作,專注的追求目標。
有些人內心最尖銳的衝突是原先的工作,與新的展望不知如何結合;而中年危機,有一部份是經年累月的否定,所累積出來的結果。企望有所成的態度在我們心裡非常的頑固,使我們很難看見生活還可以有另一種方式。頑強追求結果、追求成功的態度,毒害了我們一切的努力。成功的欲望和貪念會阻礙你,使你無法參與當下的一刻;成功的要求也會扭曲了一切樂趣。
如果我們想讓工作有創造性、有意義,我們就必須專注於當下這一刻。當發現新的可能性時,我們就必須改變計畫,必需冒險與新的發展合作,調結內在的衝突。當我們放棄以往的想法與價值觀後,可能會卡在門口兩三年,必須等你清理了以往一切不願捨棄的想法後,才能夠繼續前進。
當你完成整合轉變後,你看世界的方式和眼光就不再一樣,它會使你的工作與信念結合,頭腦與心靈結合。你會感受生命是寬廣的、豐富的、繁複的。轉變的過程使我們成為生活藝術家兼哲學家,我們一邊前進,一邊創造、發明。工作的認知轉變後,無趣的感覺減輕了,工作的煩悶、工作狀況未明的壓力也就隨之改變。
以生活的脈絡看,並沒有什麼輸贏,有的只是過程。我們透過工作,而專注在生命當中,不論什麼工作,我們都可以在裡面發現意義,表達意義。
【科技的重估】--科技並非不好,只是被誤用、濫用了,它需要被重新的人性化
科技的問題在於感情和理性的分離。科技一開始是給予我們協助的力量,到最後卻在生活的許多地方成了我們的主人。我們應該以意識為工作與消費的脈絡,而科技只把人喜歡的產品與服務創造出來的工具。我們必須先選擇我們的夢想跟價值觀,然後才選擇我們的工具和技術。人可以應用優秀但可以掌握的工具來改善自己的命運,但不必走向城市工廠之路。
【維護環境的價值觀】--我們應該開始重建我們與自然的親密關係,建立我們在自然界的地位
對環境的關心,已經在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上日漸造成衝擊。大部份的人都關心環境的破壞,以及越來越失控的污染。也知道地球的空間和資源都很有限,希望抑制工業的成長,並反對人類是自然主宰的想法。
由一群建築師所描繪的新都市典範是:符合人性,住宅與社區設施豐富的配合,有散步的地方,公共交通設施良好,設立徒步區與廣場,廣植樹木,利用新科技產生風能、太陽能、潮汐發電,自然採光,自然通風。
在我們醒覺的生態良知裡,我們清楚所有的生命都是互相連結的,更要省思人與各種環境要素複雜的互動關係。
【想像力是財富的源頭】--創造的智慧才是現代社會的財富
尤金‧羅伯說:「財富真正的源頭不是生產,不是國民生產毛額,也不是那些可觸摸的資產,而是創造的智慧。」我們該給自己機會探索自己的想像力,解除以往規格化的創造力。
第十一章 精神的歷險:與源頭銜接
追尋意義--從宗教到精神--直接的知--精神的歷險--流動與整體--內在的上帝:最老的異端--想像:光與光的到來
精神與神秘經驗的境界,就如白隱禪師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艾略特說:「最單純的境地,必須以一切事物為代價。」意識不是工具,是生活與生命的脈絡。意識,擴展意識,使生活與意識一致。只要一個人,曾達到自我意識的階段,都會想要知道自己的生命,除了外在的消費之外,還有一層內在深刻的意義。成長來自內在,精神的追尋,都是從追尋意義開始的。然而什麼是神秘經驗?我們的內在都有感受神秘經驗的能力如,鋼琴家魯賓斯坦:「我們內在的這個東西,這個從我們身上釋放出來的形上力量。」「那是一種未知的東西,漂浮著,無處消失。」
現在不會有人因為追求精神事物而變成「怪物」,有些人甚至還羨慕他們呢。十五年來,這是很大得變化。這股精神的傳承者不喜歡任何組織化的宗教,寧取直接的體驗--內在世界的體驗。
宗教面對現在的情勢難以衡量(猶太教及基督教的形式和文物),我認為原因無他;不同於東方,宗教,似乎是西方世界生活的唯一。但東方,面對宗教,是採非常平常的態度,而非生活的唯一。為什麼西方要轉向東方呢?因為東方是一種方法學,能讓你達到一個廣大的,解脫的視野。信仰在西方並沒有死滅,只是轉向內在而已。我們要釋出一種力量,超越宗教、文化、國家的界線,進入人類社群一體的意識,推動一股精神動力,解決全球問題,導向全球意識。
加拿大心理學家Herbert Koplowitz的系統思考(SystemsThinking)說這種全知是「一元運作思考」(UnitaryOperationalThinking)到此,我們才知其實我們自己一直受到自己的制約。所謂一元思想,就是整體思想。「道家這樣的神秘傳統,可以提供一元運作思考發展到最徹底的體系。」譬如,楊格所謂「意識層次的提升」的超驗透視點,會使某些人因為問題而成長,而其他人則因此而墮落。
我們受到自己對實相認知的限制,但事實上一些觀念,現在會變成是,經驗上真實的東西。在求知、獨立反省、自我思考等活動中我們會感覺到「事情原本就是這樣」,那就是事物的本質--「道」。
轉變將在我們身上發生,心的轉變,眼光的擴展,從內向外成形的光。人類如今正當一場大掙扎的前夕,在自己裡面,感覺到一個非常明亮的生命--「光」。
第十二章 人的連接:改變關係
超越文化的角色--舊式關係的危機--轉變的關係--浪漫的轉變--轉變的家庭--地球家庭
人格範型的轉變,好比渡海到新世界,新大陸無法重建舊世界。人格的轉變,使人離開舊世界。現在我們必須檢視自己,在人際關係改變、種種轉變式關係的本質、轉變過程對生活變遷或「旅程」得影響。一但開始轉變的過程,生與死就無時不在了。自我會突破文化角色分派的分部式結構,造成舊式關係的危機。
個人的轉變,對於種種關係的衝擊,要比生活的其他領域都來得大。關係的改變,最大的一股力量就是,恐懼的轉變。許多人在自己的最親密的關係中,追求的不是庇護,反而是一層防禦。新的展望會稀釋你的恐懼,為你的知覺充電,使你與眾人連接,使每一個日子充滿生命。這種探索是一生中最有意義的發展。不論個人轉變的代價如何,最後我們都會發現,最大責任在於好好利用我們的潛能。
轉變的關係是一個整體,我們若是關心種種關係的本質,而非行式,人與人互動的素質就變了。一個相信自己、鼓勵轉變的人,他的成長與我們的成長互動,因而提升了我們的成長,這就是聯結也是轉變的起點。想擁有一種轉變關係,必需開放,而且能夠受傷害。「要碰觸到他人的核心,你自己必需革命。你想在核心碰觸一個人,必須先讓他碰觸到你的核心。」「其特質在於『信任』」。
浪漫指的是無限和不可測,也就是自然界裡不斷塑造的力量。即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精神事物--直接經驗,並追求其間的意義。在新的範型中,彼此得到親密的關係,是由於一種心靈上的深切以及種種轉變的可能性。
在「轉變的家庭」中我們知道,家庭是一般大眾的支助系統。轉變的家庭和轉變的成人關係一樣,都必須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教育制度,會使小孩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付出某種精神代價。在這之前,家庭早就制定了一些規定和期望。因此,信任、愛、幽默的氣氛,可以培養出孩子不同的能力,來面對教育制度。而關鍵在於「誠懇」。父母是人,不視角色。孩子才會在一個無條件關愛,有適度挑戰性的家庭氣氛中培養出自尊心。
如果,任何一個受到錯誤對待的孩子,我們都能當做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我門的問題就改變了。如果我們明白,我們的文化、社會制約、階級不是四海皆準的尺度,而是傳統的人為之物,我們的親屬關係就會擴張。我們在所有的文化當中,將不再以自己的民族為中心。
第十三章 全球同謀
如果你不知道我是哪一種人,我不知道你是哪一種人,這個世界就充斥著別人所造的型態。跟著錯誤的神回家,我們就找不到自己的星星。
跟著錯誤的神回家,於是凡是我們不了解的人,我們都視為外人、敵人。我們彼此質問動機,否定人性。
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和平的社會,但是如果我們彼此都對對方有個錯誤的認知,那麼這種認定就是第一個最大的障礙,對彼此的不信任,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大部分的人都自認比其他人明智,別人總是比較不開放,不關心她人,不願意犧牲,比較苛刻,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彼此都誤讀了。
我們應該嘗試者彼此交流、溝通,轉化自己內心的恐懼,開始尋找自己與他人的相繫,去感覺到我們共同的渴望,唯有如此,向來最深、最久的問題才得以顯現和破解,「適度的信任」對彼此都以「盟友」看待,讓我們不再到處尋找敵人 。
人類都是有關聯的,對不同的文化、觀念應加以了解與尊重,一個溫暖的家和社區會使陌生人感覺自在,我們可以用信任和友誼為他人創造轉變的環境,但是應避免將自己文化、觀念,強加於人的身上,也唯有如此,方能消弭衝突的產生。
有時候我們可以重新體驗以往的不幸,由此反省起來,再加上我們我們的想像力,我們會深刻體會到,困擾我們的是我們的想法,而非事情本身,由此覺省,重新選擇現在與未來的路,我們才能夠遠離制約的囚獄,走向愛,走向回家的路,與他人同謀,也為他人而同謀。
地球是一個有水而且脆弱的星球,它不應該只是地圖上,看到的各國顏色不同的地球,對於「全球」,我們應該以更會宏觀視野,更包容的心來作詮釋,唯有如此,範型才得以轉換,也唯有如此,才能夠讓地球成為太空中的一顆寶石。
總結
十九世紀,因教育普及、工業革命、都市化三個相關動力,造成人類文明超越性的前進。到了二十世紀,文明的發展更以秒速轉變。充斥著西方式;以物質享受為生活目標的假象,造成全球人類以急切追求個人慾望的滿足為生命意義。宗教教義為時髦的口號取代,完備的教條為含糊的想法替代。人類將邁入一個危險的二分世界,在現代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催化下,理想與現實的鴻溝日益擴大,這些都將會是全球性的精神危機。
西方文化,是否擁有一套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及高瞻遠矚的能力,足以指引人類邁向未來?透過科技,大幅縮減全球各地的時空距離;窮人對國內富有階級或西方富裕國家的生活瞭如指掌,因此,對生活的憧憬與實際能力間的差距,是人類歷史上僅見。然而,追求平等不意謂追求物質的平等;相反的,它是指物質慾望的自制力以及相互的責任。
先進國家的科學發展,朝改變人類生理特質的方向邁進,自我改造將如同科技破壞自然一樣,帶來失控的危險。人類藉科技駕馭自然,製造一種人類可以操控自然的假象,實際上;人類已破壞兩者間的平衡,因此,才有生態保護運動這樣的哲學考量發起。此議題,也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因為他關係著「地球」的生死。人類若想控制自己的命運,不僅需要道德的指引,還必須懷有一份平衡感。
本書利用許多喃喃自語式的段落,試圖引出不同讀者的不同觸發,利用所有能夠引用的名人言語來加強其論點的可信度。乍看,就像一部天書;然而當我們稍微專注一下就會發現,這本書有如其內容一般正塑造一種同謀。刻意營造一種狀態,避免信條式及宗教式。
當我們讀它時要想到,這是西方社會價值觀的產物;某些情境,西方社會是渾沌的,但東方之下的思考模式,卻未必如其一樣是新大陸的發現。在哲學的路徑上,西方走向專門知識的深究,而東方卻是整體的心性的討論。就像醫學一樣;西醫一遇病痛,先去除其病痛;但是中醫卻是問因由,病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失衡,人體為何會失衡?取其因,得其果。這就是一種思考模式。
重新思考一切事物,檢視既有的價值,聚集出一個密謀,共同推動文化重整、社會更新,致力新展望。轉變人的意識,個人的自覺,就是寶瓶同謀的歷史觀與做法。
人都活在範型中,人的根在於自然,人是內在資源的管理者,不斷的轉變範型,自我超越。超越現有事物,看見事物背後的型態、關係的脈絡。一個覺醒的人,內在有健康與力量,可以信任自己與別人,透過交流聯結的「力場」,做為轉變範型的同謀力量。歷史上少數的先趨者擁有超驗的邏輯,洞視人云亦云的盲目觀點,他們是這個星球的預警系統。
當我們提取歷史的路徑兩相對照,就能明白,為何作者會有如是的思想與見解產生。如此,也有助於我們去閱讀此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